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知識管理期中報告

知識管理的定義

  有關知識的清點、評估、監督、規劃、取得、學習、流通、整合、保護、創新活動,並將知識視同資產進行管理,凡是能有效增進知識資產價值的活動,均屬於知識管理的內容。結合個體與團體,將個體知識團體化,將內隱知識外顯化;結合組織內部與外部,將外部知識內部化,將組織知識產品化,則屬於知識管理的過程。




知識管理的目的

  1. 增加組織整體知識的存量與價值;
  2. 應用知識以提昇技術、產品、與服務創新的績效以及組織整體對外的競爭力;
  3. 促進組織內部的知識流通,提昇成員獲取知識的效率;
  4. 指導組織知識創新的方向;
  5. 協助組織發展核心技術能力;
  6. 有效發揮組織內個體成員的知識能力與開發潛能;
  7. 提昇組織個體與整體的知識學習能力;
  8. 形成有利於知識創新的企業文化與價值觀

知識管理三代演化

















知識分類:
–依組織部門別分類
–依核心競爭優勢別分類
–依專案計劃別分類依人員別、時間別
分類的層級不宜太多、太深 及 搜尋引擎的重要性

知識儲存:
1.文件檔案
2.圖片檔案
3.多媒體檔案
4非文件檔案

知識分享:
經驗知識分享(過去) v.s. 新趨勢知識學習(未來)
組織知識分享(內部)v.s. 專家智慧分享(外部)
技術經驗分享(內隱) v.s. 文件檔案分享(外顯)

知識更新及價值:
善用科技與網路,建置讓知識即時更新的機制→核心優勢隨時掌握→最短時間,找出最適合的人,執行最新的任務,讓知識不斷創新、傳播分享和再使用。

成功案例:

Xerox公司:

使用下列方法

1.密切注意和深入研究知識管理的發展趨勢
2.設立知識主管
3.建立企業內部網路
4.建立企業內部知識庫
5.直視對公司智力資源的開發和分享
6.改變傳統的營銷方法


Xerox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企業的應變和創新能力,使企業能夠對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應,並利用所掌握的知識資源預測外部市場的發展方向及其變化。

明碁電腦
1.透過手機這個工作平台發揮影響力,把無線通訊變成核心技術-透過「網路」進行知識管理。
2.培養「員工如何透過internet『學習』。」學習分享、互信與創新。
3.人事行政的電子化。
4.建立線上員工知識分布圖,列舉員工的技能與知識,來評估員工的知識能力。
5.人的參與跟信任是成功的關鍵之一。

Connect Austria
-建立一致的知識管理系統
-改善資訊存取方式以提升產能
-訓練員工的速度和效率
-防止資訊超載並提供最佳服務

知識管理成功的關鍵

高階主管的決心與支持
員工全力投入參與
預期目標量化、明確
業策略目標與員工核心優勢結合
優秀的高階知識經理人
提供獎賞與參與的誘因
不斷的溝通與推廣
成效評估追蹤認為一定會成功

失敗案例:
Calibro 歐洲製藥公司:
目的是想利用知識管理系統在公司內部提供一個協同工作環境,來協助研究人員進行研究工作事務和新藥物開發,以便增加整個公司知識共享和協同工作的速度,特別是跨國部門的知識交流,也會加快新藥物開發的速度。
失敗原因:
高層不熟悉知識管理及知識要求,高層管理人員不支持,選擇錯誤領導人及團員,錯誤規劃

中國惠普
高建華在中國惠普所推行的知識管理儘管得到了中國區總裁孫振耀的大力支持,但並未得到惠普總部的認可
失敗原因:
1. 未與實際工作問題做結合,無法激發員工主動投入
2. 過於注重文化而忽略其他面向也須並重施行
3. 高層要求推動,一旦高層離開就難以為繼4. 與惠普總部的企業文化相違背,而得不到惠普總部高層支持


知識管理失敗關鍵









結論:
做KM是為了兩個目的:一是為了知識的再利用,二是為了創新。

如何將企業與個人的「內隱知識」轉化為「外顯知識」,

是知識管理非常重要且關鍵的任務。企業在汲汲找尋將

「內隱知識」轉化為「外顯知識」的機制或方法時,

「內隱知識」的使用價值,仍為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




資料來源:解開KM成功密碼(作者:陳永隆、葉鳳如)
http://140.127.178.70/know/
知識管理(KM)–知識管理的規劃與導入 中國生產力中心專業經理 李俊賢先生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web2.0科技在知識管理的應用

何謂WEB2.0 ?

Web2.0是Web1.0的延伸
Web2.0的興起,是所謂Web1.0自然發展的延伸,並不是有很特別的技術發明。而是隨著網友人數大幅擴大、網友使用經驗深化、電子商務服務機能的完備、網路技術成熟、儲存設備與網站開發成本的大幅降低,網路發展逐漸到達一個嶄新的階段,逐漸脫離技術導向的小眾市場,逐漸回到以網友為中心,強調互動與應用的基本面。

Web2.0強調使用者社群互動
Web2.0網路的重強調的以使用者中心,有別於以往技術為重,重新開始以內容為導向的新世代。


web2.0科技在知識管理的應用

Web 2.0有些什麼?

部落格(blogs,web logs的簡寫)是刊登在網站上的網路記事或日記,通常可傳布到其他網站,或是使用RSS工具的讀者。

集體智慧指的是一個系統試圖擷取團體而非個人的專長,並以此作為決策依據。促成集體智慧的技術則包括合作出版、以及分享知識的共同資料庫。

混搭是將不同的線上資源做結合來創造出新的服務。例如一個程式從某網站上抓出出租公寓名單,再把公寓名單和Google地圖做結合,顯示出各公寓位置。

P2P網路通訊(有時簡稱為P2P)是一種快速分享檔案(音樂、影像或文字)的技術,可能是透過網際網路,或者只是一群封閉的使用者。將檔案儲存在一台機器上的傳統作法,在多人想同時取得檔案時,會產生瓶頸,P2P則是透過多台機器來傳送檔案,通常是使用者們自己的電腦。有些系統會從多台機器搜集檔案片段,然後進行重組,得到完整的檔案。

播客是預錄的音檔或影像檔,等於是以多媒體形式呈現的部落格或其他網路內容,通常透過一個集成平台來發送,例如YouTube。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讓使用者能夠訂閱網路新聞、部落格、播客的內容或其他資訊。

社群網路指的是讓特定網站成員,可以互相了解彼此專長、才藝、知識或喜好的系統。商業應用的例子有facebook和Linkedln。有的公司會在內部利用這類系統來辨識各人的專長。

網路服務可以讓兩套不同系統溝通更加容易,能夠自動傳送資料或處理交易的軟體制度。例如零售商與其供應商可使用網路服務在線上溝通,並且自動更新對方的庫存系統。

維基,例如維基百科,是實現合作出版的系統,可以讓許多作者投稿或參與討論。


以上這些是WEB2.0所有的一些功能,而用紅色標記起來的就是我們認為可應用在知識管理上的技術。

利用RSS技術可以改變知識管理的“拉”模式(即使用者主動通過工具去獲取所需的知識)為“推”模式(根據使用者需求或特點,系統自動將所需知識通知使用者),這樣可减少使用者查詢或搜索知識的時間,讓知識主動服務於員工

利用Wiki技術可以加強企業知識創新能力,員工針對某一問題、企業現象等利用Wiki建構虛擬團隊,打破行政組織、地區、時間的界限,激勵員工自發地解決企業中的各種問題,使知識得到不斷的創新、傳播;

又或者是建構一個像知識家的平台,這種平台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管理隱性知識的方法,借助知識家的設計思想,可以幫助企業打造專家網路,當員工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及時得到其它同事的幫助,同時通過積分機制又可體現員工的自身價值,激發員工分享經驗、分享知識,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而且可以有效打破地域、時間、是否認識的限制,降低企業、員工解決問題的成本,提高解決問題的及時性;

以上就是我們認為除了BLOG以外WEB2.0科技在知識管理的應用。

參考資料:
http://liping.gongxue.cn/archives/2009/2268.shtml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F%A5%E8%AF%86%E7%AE%A1%E7%90%86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0/id/9693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知識管理如何應用在部落格上

「部落格」原先只是網路青少年為了抒發自身情緒、擁有被人需要的感覺,而火紅了起來。但近年來,部落格文化越燒越熱,甚至變成企業無法不注意的一大環節。在〝商業裸體革命〞一書,更明確地表示,若企業仍不重視部落格,將被這巨大洪流所淘汰。

部落格之所以會如此火紅,無非這六大特性:

1. 可以發行:任何人都可以發行部落格,且價錢低廉,貼多少文章隨你高興,同時文章一貼出,全世界都立刻看得到。
2. 可以搜尋:透過搜尋引尋,人們可以按照主題、作者找到想要看的部落格。
3. 社會性強:部落格圈本身就是個超大對話,各自討論有趣的話題,而且互相連結。擁有共同興趣的人們透過部落格建立友誼,不受地理界線限制。
4. 強力散撥:資訊經由部落格散撥的比新聞快,沒有其他的行銷模式能達到如此的速度與效率。5. 可綜合內容:RSS功能。
6. 可連結:每一個部落格都可和其他部落個相連,甚至追蹤。

就企業而言,推行KM最主要的目標便是將隱性的知識轉為顯性,為了達到此目的,所以需要建立企業的分享文化,這可算是推行KM最困難的部分,因為人都有私心,為了自身的利益,要在分享討論會上說出自己的經驗知識,不是很容易。這時便展能夠展現部落格平易近人的魅力。

部落格裡純粹互相對談,即使語法錯誤、討論主題前後亂跳、經常中途打斷別人的話去問問題、提意見、挑戰對方的主張,但這些對話建立起信任感。並且在部落格裡,沒有所謂的職階,大家一視同仁。提出問題的人,不一定同職位,也可能是高層人員;回答問題的人,也沒有規定一定要是誰。此時的知識分享,讓人感到輕鬆,甚至驕傲。讓員工在貢獻知識的同時,仍保有知識的所有權。並當貢獻度越高,越能獲得同事及主管的尊敬,對其貢獻感到自豪。手中擁有較多的知識,能夠貢獻的知識越多,相對也擁有較多的發話權,權力可留相擁有知識的人手中。

注意到此點的企業,開始建立屬於企業的共筆部落格,而非個人。所謂共筆部落格即是個人部落格的集合體,透過妥善的集合機制與權限控制,讓所有在共筆之中的寫手能夠各自分享自己的知識。雖然,它並不像wiki一般是有系統化的方式來編輯,而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但是,這種方式應該比較符合一般人們在記錄知識的方式,只要再輔以適當的分類標籤與群組權限功能。便能夠讓中小企業,透過較低的價格,來達到彼此員工的分享過程。另一方面,透過共筆部落格,亦可以納入顧客的參與進來,讓顧客也可以成為寫手,發表對公司產品的相關意見與使用心得,讓研發與行銷部門,得以用較貼近的角度,來發掘未來產品或服務的改善方針。以及顧客關係上的拉近。不過,由於現有的部落格網站,在權限控制上仍有所不足,而且畢竟資料跟所有人放在一起,仍會有一些資料安全的疑慮。因此,若中小企業想要建置類似的共筆部落格,必需藉助一些較齊全的獨立性網站系統來達成。

注意到部落格功效,想讓員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卻又擔心其安全性的英特爾公司(Intel),就建立了一種即有趣的部落格,隱藏在防火牆之後的部落格。他的部落格根本不希望讓我們知道他在做什麼。英特爾(Intel)公司的執行長奧泰里尼(Paul Otelini)寫文章張貼在他的部落格,借此與分散再世界各地八萬六千名員工對談,傾聽他們的話,但這一且都只在防火牆的後面私下進行。這是種不同型態的直接接觸,對一家全球化公司的執行長,員工無疑是他的主要訴求對象。當然這也是有風險的,違反保密宗旨,將文件外流,但就Intel的例子來看,主持部落格後的一年,僅有一篇未經授權的文章外流,且這篇文章是新聞稿,讓人忍不住猜測,是否為故意洩漏。

雖然部落格目前如此火紅,但有些企業卻仍在觀望,原因可能是:
1. 企業本身:企業本身對於部落格的觀念仍屬保守,認為部落格純屬個人網誌,無法對企業帶來效益。並且確實,部落格所帶來的效益,並無法利用經濟學實際算出所得毛利。
2. 部落格本身:安全性低且無法管制,使得企業無法對部落格做相當的管理。
3. 員工本身:對企業內部而言,部落格可能會讓一些默默無名、沒有職權的員工,便得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無形或有形中增加企業管理上的難度。且企業需要對員工有絕對的信任,否則洩漏機密或發出錯誤訊息等,會使企業的權益蒙受莫大的損失。

但無疑的,部落格位來在KM上的應用已經是一種趨勢,雖然部落格的開放性、無政府性使企業相當不安。但部落格的簡易和非正式書寫的特質,是很大優勢,它是個舒服、自在的發抒管道,讓員工能很自然的寫下他想發布的事項。用部落格來作知識分享的趨勢,將會越來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