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的善用(Valorisation)一詞為法文,是指為了經濟上的利益,將知識從一方移轉到另一方的歷程。由於知識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無法直接被真實世界所捕捉,因此,人們通常都透過知識的表徵,去描繪它的外貌。例如,將知識視為一項物品、一項資源,或者一項產品。
知識的價值來自於被需要
為什麼知識具有價值?Andriessen從「供給VS需求」的觀點指出,知識的價值來自於使用者的需求,是指對於誰(買方或賣方)而言有用的程度。當知識能在特定的環境中解決人們所遭遇的問題時,就代表知識相對於其他物品,對使用者來說是有用的,因此具有價值。另一方面,如果人們對於知識感到美好,或者愉悅的時候,它同樣也會產生價值。
評估知識價值的方法
知識價值的評估是根據人們主觀的判斷。但是,我們仍然能依循特定的模式(如下圖所示)來評估知識的價值。在這個模式中,又以從財務觀點評估知識的方法最被常使用。
從財務觀點來評估知識價值的方法,主要可分成三種取向,包括:
(1)成本取向:成本取向是根據知識的可替代性與價格來衡量其價值。如果知識的效用與其他物品相同時,投資者通常不會付出更高的價格來取得這項知識。另外,由於決定知識價值的因素不會反映在成本上,因此成本取向在特定情境中並不適用。
(2)市場取向:市場取向是從自由市場中的供給與需求等因素,來決定知識的價值。但是,當知識具有唯一性或獨特性之特色時,市場觀點就不適合用來評估其價值。
(3)所得取向:所得取向是根據期望原則出發。此類主張認為由於知識是無形的資源,所以評估其價值的方式,是根據這些無形資源所產生的經濟所得來決定。前述三種評估知識價值的方法中,以所得取向適用的情境最多,因此採用最為普遍。
(1)成本取向:成本取向是根據知識的可替代性與價格來衡量其價值。如果知識的效用與其他物品相同時,投資者通常不會付出更高的價格來取得這項知識。另外,由於決定知識價值的因素不會反映在成本上,因此成本取向在特定情境中並不適用。
(2)市場取向:市場取向是從自由市場中的供給與需求等因素,來決定知識的價值。但是,當知識具有唯一性或獨特性之特色時,市場觀點就不適合用來評估其價值。
(3)所得取向:所得取向是根據期望原則出發。此類主張認為由於知識是無形的資源,所以評估其價值的方式,是根據這些無形資源所產生的經濟所得來決定。前述三種評估知識價值的方法中,以所得取向適用的情境最多,因此採用最為普遍。
謹慎評估知識的價值
所得取向假定人們對於知識的投資決策是無法被耽擱的,但是從選擇權理論來看,我們在等待取得知識的過程中,這個世界正在改變,因此我們想要投資的知識價值也會隨之會攀升(或降低)。但是,一旦我們決定投資特定知識後,這種投資是不可逆的行為,我們的選擇權便會隨之消失。同時,在評估特定知識的價值並決定是否投資這項知識的歷程中,即隱含著我們正在預測知識未來的價值,此過程中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且存有潛在的風險。因此,我們要更謹慎的選擇所欲獲取並投資的知識。
資料來源:荷蘭INHOLLAND大學智慧資本中心主任Andriessen探討知識的價值與知識評估的文章由《產業創新能耐平台電子報》樊學良、翁立祐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